图片
文/景志祥
01
作为大唐最出色的诗人,李白的主业是一点问题都没有,江湖人称诗仙。
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说他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担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的贺知章称他:“谪仙”(《本事诗》)。
同时代的热血粉丝魏颢赞其:“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 (李翰林集序)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余光中说他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可是这样一个业务能力顶尖的大唐牛人,努力了一生,却没能在职场上打开属于自己的时代。
说起李白地求职之路,其漫长的过程不亚于任何职场小白。
其中心酸,光是历史记录就是一把说不完的辛酸泪。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公元726年,即我们熟悉的开元十四年,26岁的李白带着一身才气出了四川,顺流而下,开启了自己地求职之路,他选择的第一站是吴越(今天的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一带的地区),这里自古就是出才子佳人的地方,取得的成就也不小,不少才子在职场混得不错,自己也是文人,文人与文人好说话,虽说李白是地地道道的职场小白,但职场的规矩还是知道一些的。
之所以如此费力研究这些,不是李白放下身段,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作为大唐的一份子,李白生平最大的遗憾就是户口问题。根据大唐权威杂志《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其先祖是和李世民争皇位的李建成,其家世、家族皆不详。而《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这当然是胡扯,若真有这个身份,李白大可不必委曲求全。
用他的话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扯了二十余年,依旧没扯明白,就因为李白是地地道道的黑户(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按照大唐规矩,黑户不得考试,不得参军。走不了这两条路,那么剩下的路只有两条——推荐、恩荫等等,这些路子看着是不错,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推荐的,不是大咖级别的人物,推荐了也是浪费名额。
所以,摆在李白面前的其实只有一条路。
那就是通过自媒体,打响自己的名声,获得大V的关注,然后顺利获得推荐。
应该说,这是一条十分无了奈何地求职之路,与李白而言,无奈总比没有好。
本着这个觉悟,来到吴越之地的李白可谓是大手笔,作为商人的子孙,地位没有,户口没有,钱还是有一点的。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一年光是用在结交大V的招待费就要30余万。为了获得当地官员的赏识,他压着自己的性子,写了不少赞扬诗。
什么“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
这话读起来有点肉麻,我李白听说天下一些谈论世事的人,聚集在一起时就会说:“人生不必封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为什么这么说呢?还不是因为您老人家有名望,得您指点,立刻名声身价大增,十倍于前吗?
02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与韩荆州书》
我李白是黑户不假,可我有才华啊,十五岁爱好剑术,三十岁文有了成就,也认识了许多官员,关键是我还有远大的志向……
说实话,每次读到李白这首《与韩荆州书》,心里忍不住感慨:“这还是我们认识的李白么?”
答案是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这大概是此时此刻李白的内心感受。
钱花了,人也认识了,粉丝是增加了不少,甚至为获得流量,获得关注度,他连女方的面都没见,就入赘安陆(今天的湖北省安陆市)许府做了上门女婿,可惜,结果不尽如意,除了岳父,没有一个大咖站出来为他站台,推他入长安。
心灰意冷的李白,除了借用了一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再无任何办法,这次求推的失败,让李白认识了一个道理,在职场求人不如求自己。 如今自己虽说户口依旧是黑户,可名声是有了,去长安混混没准能混点不一样来。
带着这份热情。
李白再一次来到了长安。
长安的繁华让他有些眼花缭乱,可长安的物价也让他措手不及,随身带来的钱很快就花光了,通过一番了解,他多少摸出了一点门道,长安的机会是多,可没人推荐,没户口一样解决不了。
他已经整整一年没有工作,长安数不清的大型公司,没有一家要他。
现实的挫败感,让他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怀疑,我李白怎么说也是剑法天下第二,主业诗词写得贼溜,书法也是一家,道家法术也研究了数年,实用技能(会外语),还能搞翻译,怎么说也是个复合型的技术人才,难道就因为是黑户就毫无用武之地了么?
03
户口,我恨你!
不管恨不恨,没户口,对不起,我们公司不能要你。
这是五年来,李白听得最多的言辞。
现实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差点没让他崩溃,好长一段时间里,他穷得揭不开锅,靠着与长安的市井无奈撑门面混口饭吃。
如果不是心头那点理想,如果不是心头的那点不甘,如果不是历史最后给了他一丝温柔。
那么李白也许做不了那个伟大的诗仙。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穷困潦倒了多年的李白终于时来运转。
靠着自己十余年来坚持不懈的推荐,他终于获得了一封offer。
他的诗经过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江湖人称文坛大咖、官场不倒翁贺知章地大力推荐,大唐最大的boss唐玄宗看了他的诗赋,对其才华十分欣赏。当夜就让人送来了合同书,要他即刻进长安翰林院上班。
那天,他依稀记得长安的阳光是灿烂的,皇宫的气味是芬芳的,朱雀大街是热闹的,就连街道上的人群看上去也是人人一脸的自信。
那天,大唐最大的boss唐玄宗在七宝床赐食,亲手调羹送到他的跟前:“李白啊,朕总算签了你,以后你可要好好干活,争取以最好的成绩来回报朕!”
这一刻,李白哭了。
十余年地等待,十余年地奔波,十余年地摸索和坚持,十余年的自我安慰,不就是为了今天么?
“皇上,你放心,李白一定努力!”
李白的确很努力,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兴致勃勃的唐玄宗立即让人找来了李白,诏他进宫写新乐章,他不负众望,提笔就在金花笺上写了三首《清平调》歌词: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的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小词,刚一出炉,就获得了无数地赞赏,有人说:“三首皆咏妃子,而以“花”旁映之,其命意自有宾主。或谓衬首咏人,次首咏花,三首合咏,非知诗者也。太白七绝以自然为宗,语趣俱若天意为诗,偶然而已。后人极力用意,愈不可到,固当推为天才。”——《唐诗摘钞》
一次,大唐的属国渤海国(713年,唐玄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遂以“渤海”为号)遗使送来一封国书,唐玄宗命文武大臣上殿宣读。文武大臣打开一看全都茫然无措,只见国书上的字像鸟兽足迹一般,无人看得懂。
这个时候,李白站了出来,凭着专业的外语水平将这份带有鸟兽的国书给翻译了出来,除了朗读了一遍,还当场给渤海国写了一份回信,番使听李白用标准的外语朗读之后不敢则声,面如土色,归至本国,与渤海国王述之。国王看了国书,大惊,与国人商议,大唐有神仙帮忙,如何敌得。于是写了降表,愿年年进贡,岁岁来朝。一场战事就这么悄无声息的避免了,大唐威严也在谈笑间得到了维持。
事情似乎很完美,我干活努力,业务能力强,公司也需要我这样的人才。
应该升迁了吧!
对不起,朕只要一个写诗文粉饰太平地宣传工具而已,非复合型的人才。
这是我要的工作么?
这样的工作还能干么?
不?
我不能干,人生已过42年,难道还要低三下四地去侍奉那些权贵之人,让我自己一点都不开心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还是李白么?
退了吧!
04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春天,43岁的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那一刻,长安的朱雀大街上,李白给世人留下一道潇洒浪漫的背影。
此后他的人生,宛如离开时的背影,看着浪漫潇洒,却苦不堪言。
各种不入流的offer一份接着一份发过来,他一次接着一次去工作。
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奔波了半辈子的李白病重,在病榻上他把自己的手稿交给了族叔李阳冰,这是他人生最后的一项工作,他完成得很好。
在990多首的诗词里,他留下自己的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和不屈的精神。
回望他一生的求职之路,有打击,有冷眼,有冷嘲热讽,有失望后的不甘,有得到后的喜悦,无论是辉煌时的潇洒,还是落魄时的苦闷,他选择了不抛弃,不放弃。
尽管这条漫长的求职路,他一次都没有成功,但一次都没有放弃。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李白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亚金配资-正规配资公司-无息外盘配资-最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