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的!别抄袭!别搬运!
公众号后台回复 五下
领取电子版
第五单元
单元主题:习作单元
语文要素:
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②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
一、《人物描写一组》
1.作者简介
徐光耀,生于1925 年,河北雄县人。其作品《昨夜西风凋碧树》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戏剧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其一生创作丰富,作品大多取材于下层居民的生活,尤其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二马》,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
文学成就: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2.主题解说
《摔跤》主要写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通过对祥子的外貌的描写,刻画了一个身体结实、硬棒,与实际年龄不符的出色的人力车夫的形象。
《两茎灯草》记叙了严监生临死时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安心闭眼的故事,刻画了一个爱财胜过爱生命的守财奴形象。
3.易错读音
监:①jiān 监督 监狱;②jiàn 监本 监生
曾:①zēng 曾孙 曾祖父;②céng 曾经 不曾
4.学习重点
(1)对比阅读三个片段,说说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异同,分别描写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答:相同点,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了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不同点
《摔跤》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两茎灯草》
写作方法
动作描写(连续的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身材、穿着、相貌)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典型事例
人物特点
小嘎子:顽皮、机敏
小胖墩儿:沉着,稳重
健壮结实、充满活力
爱财如命、吝啬。
(2)默读课文,说说三个片段中的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答:①小嘎子:从小嘎子选择“随便摔”可以看出他的机敏;从“猴儿似的蹦来蹦去”“下冷绊子”也可以看出他很机敏;从“推拉拽顶”可以看出当处于劣势时,他会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可见他有智慧。
②祥子:从尽管祥子“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但“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了”可以看出,他身体很强壮;从“铁扇面似的胸”“直硬的背”及又宽又威严的肩也可感受到他的健壮;从“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可以感受到他的健壮与自信。
③严监生:从“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一连串的动作、神态的刻画,可以感受到他吝啬、爱财如命的性格特点。
二、《刷子李》
1.作者简介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 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民间艺术工作者。
文学成就:作品曾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挑山工》《花脸》等作品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
主要作品:《雕花烟斗》《神鞭》《俗世奇人》等。
2.主题解说
课文讲述了徒弟曹小三对师傅“刷子李”的粉刷技艺由半信半疑到惊叹不已,再从质疑到崇敬的过程,赞美了“刷子李”高超的粉刷技艺。
3.易错读音
缝:①féng 缝补 缝制;②fèng 缝隙
曾:①zēng 曾孙 曾祖父;②céng 曾经 不曾
4.脉络梳理
(1)第一部分(1、2两段):写刷子李有高超的粉刷技艺。
(2)第二部分(3~11段):通过写曹小三的见闻,从正面和侧面印证了刷子李的真正技艺,写出了刷子李的技艺名不虚传。
5.重点学习
(1)《人物描写一组》和《刷子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都是通过典型事例,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
不同点
《人物描写一组》
《刷子李》
描写角度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运用多种方法具体表现人物特点。
通过描述周围人的反应,间接描写人物的特点。
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答:①“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表明了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
②“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曹小三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楼房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这表明了刷子李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且派头十足。
③“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这表明了刷子李心细如发,对徒弟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三、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
具体可看我整理的语文园地知识点,上面介绍得很详细。
四、习作例文
对比本单元出现过的文章,找找不同点。
题目/不同点
人物
描写角度
选材
人物特点
《我的朋友容容》
容容
语言、动作描写
每天坚持取报纸;给“我”寄信。
天真可爱、忠于职守、好奇心强
《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
众多人物
外貌、神态、动作描写
足球比赛的一个场景。
小守门员与观众各具特色
《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
祥子
严监生
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与小胖墩摔跤
祥子的装束、体态、相貌
临死前还惦念节省灯油
机灵
有活力
吝啬
《刷子李》
刷子李
周围人的反应
刷墙
刷墙技艺高超
五、单元习作——《形形色色的人》
1.能够通过“三选一”的方法,准确选取人物和人物的鲜明特点。
2.能够通过概括描写人物的多个生活点滴,整体展现人物的特点。
3.能够通过典型事例,集中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致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六单元
单元主题:思维的火花
语文要素:
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②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
一、《自相矛盾》
1.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学生,后世称他为韩非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强国的计策,但未被采纳。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受到秦王嬴政的重视,后因李斯、姚贾谗害,自杀于狱中。
主要成就: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韩非子》。
2.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矛与盾时言过其实,前后抵触,结果不能自圆其说的事。
3.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人过分夸耀自己所卖的矛与盾而不能自圆其说的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相应,不要言过其实,前后抵触的道理。
4.易错读音
夫:①fū 农夫 丈夫;②fú 逝者如斯夫
5.学习重点
(1)“之”字用法
①誉之曰:代词,这里指盾。②吾盾之坚: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不必译出。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答:卖矛和盾的人所说的话自相矛盾。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答:楚国有一个人,到集市上去卖矛与盾。他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无论怎样尖锐的东西都不能刺破它。”接着,他又拿起他的矛,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无论多么坚固的东西都会被它刺破。”这时,一个看客上前问道:“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呢?”“这……”卖盾和矛的人被问得哑口无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二、《田忌赛马》
1.背景资料
战国时期齐国人,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早年曾与庞涓一起拜师学习兵法,后遭庞涓陷害,遭受酷刑——被挖去双膝,面上刺字。后来,他被齐国人救走,齐国大将田忌用贵客礼节接待了孙膑。他因帮田忌赛马赢得了齐威王的赏识,被提拔为齐国军师。他曾用“围魏救赵”之计援救被魏国大军围攻都城而危在旦夕的赵国,后助田忌在马陵之战再次战胜魏军。出众的谋略与才华,使其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孙膑兵法》是我国古代的军事著作之一。
2.主要内容
战国时期齐威王和大将田忌赛马,孙膑给田忌出主意,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3.主题解说
本文讲述了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在孙膑的帮助下,取得胜利的故事,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遇到问题要像孙膑一样先认真分析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再选择合适的策略,达到预期的目的。
4.易错读音
场:①cháng 场院 打场;②chǎng 场地 广场
5.学习重点
(1)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的这次比赛与以往的比赛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答:相同点①双方的马没换。②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③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马,再中等马,后下等马。
不同点①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马,再上等马,后中等马。②比赛结果不同——田忌取得胜利。
(2)思考: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答:孙膑经过认真观察,发现田忌的马和齐威王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这是取胜的前提。经过分析,孙膑认为田忌的上等马是无法战胜齐威王的上等马的,所以放弃对阵齐威王的上等马这一场,也就是采用马匹不对等的出场策略进行比赛,即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
三、《跳水》
1.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他在青年时期开始文学创作,创作时间长达 60 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文学成就:19 世纪末 20世纪初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2.主要内容
在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上,水手们拿着一只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摘走船长儿子的帽子,并爬到桅杆上。孩子去追猴子,陷入危险的境地。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用枪命令儿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3.主题解说
本文记叙了一艘帆船的船长在孩子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陷入绝境的危急时刻,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的故事,表现了船长遇事冷静、临危不乱的气度,同时也告诉人们:在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4.易错读音
朝:①zhāo 朝夕 朝三暮四;②cháo 朝代 朝向
5.文章脉络
(1)第一部分(1段):交代故事的起因——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上,水手们拿船上的猴子取乐,猴子越发放肆起来。
(2)第二部分(2~4段):写故事的经过——猴子抢走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桅杆并做出各种怪样逗孩子生气,在水手们笑声的助推下,孩子为了把帽子抢回来,竟不顾一切地爬上桅杆,走上最高的横木,陷入了极端危险的境地。
(3)第三部分(5、6段):写故事的结果——船长看到这一危急情况,马上用枪逼孩子跳入大海,使孩子脱离险境。
6.学习重点
(1)默读1~4自然段,找出描写猴子动作和孩子情绪变化的语句,完成表格,了解猴子的举动与孩子情绪的关联。
猴子的动作
孩子的表现
孩子的情绪
模仿人的动作
笑得很开心
高兴
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爬上了桅杆、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哭笑不得
尴尬
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
气得脸都红了
恼怒
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
气极了
愤怒
(2)课文为什么以“跳水”为题?
答:因为“跳水”这部分内容是故事中最精彩的情节,孩子只有跳下水才能逃出这一场危机,可见“跳水”是故事的重要内容。另外,“跳水”这个办法是船长想出来的,从办法的描述中就能体会出船长的果断机智,航海经验丰富。
(3)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答:在整个故事中,水手们的“笑”确实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水手们的大笑让猴子肆无忌惮,让孩子无地自容。如第1自然段:“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猴子的顽皮引起水手们大笑,水手们大笑默许了猴子的放肆。再如第2自然段:“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水手们的大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却纵容了猴子,使它更加有恃无恐。还有第3自然段:“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猴子放肆程度的加深,水手们一次又一次的大笑,使孩子的情绪变化越来越强烈,从而发展到了铤而走险的地步。
(4)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
答:船长会想:孩子站得这么高,如果摔到甲板上,必死无疑;现在风平浪静,水手们又都在甲板上,只有让孩子跳进水里才会有一线生机,还是用枪逼他跳水吧。船长用枪逼迫孩子跳水,是为了不让孩子因惧怕而犹豫,因犹豫而拖延时间,拖延时间就极有可能摔死在甲板上。跳入海中,虽然有危险,但是海水有缓冲作用,尚有生的希望。船长的儿子经常生活在船上,可能会游泳;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大海里准备营救孩子;此时海面上风平浪静,孩子不会被卷入海底。在当时的情况下,跳水是最省时、最有效、最安全的解救方法。
四、语文园地
1.交流平台
2.词句段运用
1和2具体可看我整理的语文园地知识点,上面介绍得很详细。
3.日积月累
①【豆蔻年华】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②【及笄】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③【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所以叫作“弱冠”,后来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④【而立】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⑤【不惑】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指年至四十,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后来用“不惑”指人四十岁。
⑥【花甲】指人六十岁(古代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⑦【古稀】出自唐代杜甫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用“古稀”指人七十岁。
⑧【期颐】出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指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后来用“期颐”指人一百岁。
五、单元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1.首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探险场景,如茫茫大漠、热带雨林、海中荒岛、曲深洞穴、南极冰川……然后从教材给出的两列人物中各选一个,和你一起组成一支探险小队。
2.借助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去这样的地方探险,会遇到怎样的险情,遇到危险时准备如何解决,也就是想象探险的经过和结果。
3.本次习作的重点是把“遇险”的经过和“求生”的方法写具体。我们可以根据人物特点、环境条件等,想象在遇险之后会发生哪些事情,依靠现有的装备和人员要怎样脱离险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事情,从而丰富习作的内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要在合理设置情节的基础上,将遇险的前因后果、脱险的经过等写具体。如果能够把自己在探险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或心理变化写出来,会让探险的过程更加丰富、真实,给人以更真切的感受。
4.有了人物和主要情节,还要进一步思考故事的主题:这篇想象作文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围绕主题,想一想原本确定的故事是否合理,还可以丰富哪些情节。这样可以使自己创编的故事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
第七单元
单元主题:世界各地
语文要素:
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②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
一、《威尼斯的小艇》
1.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其作品以方言和民间口语写活生生的现实,开辟了新的现实主义道路。
主要作品《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百万英镑》等。
2.主要内容
本文从“我”的所见所感入手,先交代了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又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接着写了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最后详细地介绍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3.主题解说
本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介绍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4.易错读音
哗:①huá 哗变 哗众取宠;②huā 哗啦 哗哗
翘:①qiào 翘辫子 翘尾巴;②qiáo 翘首
5.文章脉络:
(1)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主要写了小艇独特的外形特点、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小艇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第一部分(1段):交代了威尼斯“河道纵横交错”的特点,点出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②第二部分(2段):介绍了小艇独特的外形。
③第三部分(3段):介绍了坐上小艇游览水城的情趣。
④第四部分(4段):写了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
⑤第五部分(5、6段):介绍了从白天到夜晚,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6.学习重点
(1)作者是如何展现威尼斯的动、静之美?
答:课文描写了小艇在水面上灵活穿梭的样子,描写了乘客乘坐小艇,看到建筑飞快地后退,眼睛忙极了的感受,描写了日常生活中居民乘坐小艇的情形,描写了半夜戏院散场后小艇散去的场面,这些动态描写表现了威尼斯的动态美。课文也描写了水城沉沉睡去后的寂静场景:小艇消失后,月亮、建筑、桥梁与水相映相依,这些静态描写表现出了古城威尼斯夜晚的宁静之美。白天,小艇的频繁出动给威尼斯带来了一番热闹的景象;夜晚,小艇静静地依偎在港口,还给了威尼斯一派静谧的景象这些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体现出“人动则艇动,人歇则艇歇”的特点,突出了小艇为威尼斯这座城市的生活带来的无尽情趣。
(2)威尼斯小艇有哪些特点?
答:长、窄、深,两头翘如新月,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二、《牧场之国》
1.作者简介
卡雷尔·恰佩克(1890—1938),捷克小说兼剧作家,14岁开始发表诗作,一生经历丰富,著述浩瀚。主要作品有科幻小说《鲵鱼之乱》等。
2.主要内容
本文描写了荷兰美丽、幽静的牧场风光。作者笔下的荷兰是由大片碧绿草原和成群牛羊组成的自然王国,体现出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意境。
3.主题解说
本文从“牧场之国”的角度介绍荷兰由蓝天、碧草、牛羊等组成的自然和谐的景观,让我们感受到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到动物与人、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4.易错读音
模:①mó 模范 模仿;②mú 模样
圈:①quān 圈套 圈点;②juān 圈起来 ③juàn 羊圈 圈养
载:①zài 载体 载歌载舞;②zǎi 三年五载
5.文章脉络
(1)第一部分(1段):总领全文,总述荷兰的特点。
(2)第二部分(2~4段):描写了牧场的主人——牛、羊、马等动物自由、悠闲的生活。
(3)第三部分(5段):描写了牧场的夜晚十分宁静。
(4)第四部分(6段):独立成段,总结全文,发出赞叹。
6.学习重点
(1)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
答:绿色的低地上全是黑白两色的花牛;碧绿色的低地下成群的骏马膘肥体壮;草原上猪群、鸡群、羊群过着无人打扰的宁静生活;夜晚十分宁静。
(2)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答:作者看到绿色的低地上牛群活动的场面,柔软细密的碧绿草原上全是黑白两色的花牛,景致壮观,于是发出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作者看到在碧绿色的低地上成群的骏马形成了独特的风景,于是第二次发出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第三次是对草原上猪群、鸡群、羊群的自由发出由衷的赞叹。第四次赞叹是总结全文,为荷兰具有宁静、自由、悠闲的特点而赞叹。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是因为荷兰牧场的不同特点合在一起构成了荷兰牧场的独特美景图,让我们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等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
三、《金字塔》
1.作者简介
穆青(1921-2003),1937年12 月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1939 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 年7月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1942年8月调入延安任《解放日报》记者,从此与新闻事业结下不解之缘。1982年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他一刻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他的作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主要作品:《一部震天撼地的史诗》《空中飞来的哀音》《雁翎队》《人民呼唤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彩色的世界》等。
2.主要内容
《金字塔夕照》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及作者观赏时的万千思绪,抒发了作者对金字塔的赞美之情。《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用不同的方式写了古老文明的遗迹——埃及金字塔及古埃及人的文明成就。
3.易错读音
澄:①dēng 澄浆泥;②chéng 澄澈
着:①zháo 着调 着火;②zhāo 着数 高着;③zhe 顺着 看着;④zhuó 穿着 着想
4.学习重点
(1)对比两篇阅读,找找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这两篇短文均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题目
描述内容
表达方式
《金字塔夕照》
描绘了夕阳下的金字塔美景
是连续性文本,前后自然段之间有较为密切的逻辑关系。情感浓郁,融情于景,字里行间充满对金字塔的赞美,能让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作者抒发的情感。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介绍了金字塔的相关信息
是非连续性文本,介绍了金字塔的相关信息,看似内容不连贯,其实图文之间、语段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让我们对金字塔有了更准确、更具体的了解。
(2)两篇短文用了不同的方式写金字塔,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答:①我喜欢《金字塔夕照》的表达方式,理由是这篇散文运用了静态描写、反复渲染等方法,描写了金字塔在夕阳下的美景,语言优美,情感丰富,让人读后充满遐想。②我喜欢《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的表达方式,理由是这篇由文字、数据、图示等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特点,语言简洁,知识性强,让人读后能了解很多金字塔的信息。
四、语文园地
1.交流平台
2.词句段运用
1和2具体可看我整理的语文园地知识点,上面介绍得很详细。
3.日积月累——《乡村四月》
(1)诗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乡村里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2)赏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重点描写了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种从容恬静的气度与前两句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第八单元
单元主题:风趣与幽默
语文要素:
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②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
一、《杨氏之子》
1.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所著的《世说新语》是魏晋轶(yì)事小说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先驱。
主要作品:《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
2.主要内容
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一天,孔君平来杨家做客,他指着杨梅,逗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主题解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杨氏子”的故事,通过孩子的妙答,表现了他的风趣、机智。
4.易错读音
为:①wèi 为何 为民请命;②wéi 为难 习以为常
5.学习重点
(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
答:杨氏之子的机智体现在:首先是“善听”。“此是君家果”字面意思为“这是你家的水果”,言外之意则是以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的联系开玩笑,非常幽默。其次是“妙答”。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应声答”。孔君平话音刚落,杨氏之子就回答了,说明其反应敏捷。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客人提问的思路是“杨梅——姓杨——君家果”;杨氏之子回答的思路是“孔雀——姓孔——夫子家禽”。联想丰富,都是在姓上做文章,同样幽默风趣。③应答委婉得体。当客人提出“此是君家果”时,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照搬“孔雀非夫子家禽”这样的句式,而是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委婉地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先生您孔家的鸟,那杨梅怎能是我杨家的果”的意思,体现了其“甚聪惠”和应有的礼貌。
二、《手指》
1.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崇德(今桐乡)人。1914 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回国后,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丰子恺一生涉猎文学、绘画、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
2.主要内容
本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强弱、美丑之分了。
3.主题解说
本文详细描述了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从而阐明“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
4.易错读音
薄:①báo薄片 薄饼;②bó薄酒 薄利;③bò薄荷
5.学习重点
(1)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手指
特点
作用
大拇指
算不上美,最肯吃苦。
扶住胡琴琴身,抵住要喷出来的水,按住要流出来的血,顶住要翻倒的东西,翻书页,揿电铃。
食指
不窈窕,工作复杂。
推动笔杆,遇到危险去试探或冒险,接触秽物、毒物、烈物,承受刀伤、烫伤、轧伤、咬伤,打电话,扳枪机,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
中指
个子最高,曲线优美,养尊处优。
取物时最先碰到物,实际并不出力,只在旁略为扶衬。
无名指和小指
体态秀丽,样子可爱,能力薄弱。
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用于掏掏耳朵、抹抹鼻涕。他们是兰花指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1)作者通篇把手指当作人来写,除此之外,还想到了故事中的人物,这运用了什么写法?这种写法好在哪里?
答:作者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把无名指和食指喻为关公身边的关平和周仓,将三指的关系描述得相当传神,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这样比喻新颖、贴切,让我们感受到手指与人物之间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这样的语言也更生动、活泼,富有趣味,将中指刻画得灵动鲜活,富有生趣。
(2)作者笔下的大拇指和食指分别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答:大拇指:社会上吃苦耐劳的普通劳动者,我们身边那些老实憨厚,为集体、为他人默默付出的同学……食指:危难时刻冲锋在前的消防战士,班集体中的活动积极分子,家里的“顶梁柱”……
三、《童年的发现》
1.作者简介
费奥多罗夫,儿童文学作家,曾是莫斯科国立 A.H.柯西金纺织大学实用艺术系教授。其编著的资料集《伊·伊·列维坦:书信、文件与回忆》(回忆录部分出版时名为《回忆列维坦》)是研究俄国最伟大的抒情风景画大师列维坦必备的最基本的资料汇编。
2.主要内容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个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我”不明白人为什么能在梦中飞行,在与老师的交谈中,“我”也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后来经过自己的推理,终于得出了结论。三四年后,这个发现在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为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年轻的女教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当众把“我”赶出教室。
3.易错读音
禁:①jìn禁止;②jīn 禁不住
4.文章脉络
(1)第一部分(1、2段):写“我”童年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使“我”受到了惩罚。
(2)第二部分(3~13段):写“我”在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行,问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
(3)第三部分(14~19段):写几年后在生物课上,老师讲到人的起源,验证了“我”的发现,“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音,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把“我”轰出教室。
四、语文园地
1.交流平台
2.词句段运用
1和2具体可看我整理的语文园地知识点,上面介绍得很详细。
3.日积月累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
(4)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事干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
(5)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就不会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
第一句: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第二句:孔子认为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心绪不宁之中。
第三句: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仁爱的萌芽,孟子主张人性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恻隐之心”,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是冷漠的、自私的,甚至是残酷的。
第四句:“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一条普遍真理,几乎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是作恶的人,搞阴谋诡计的人,违法乱纪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最终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五句:人有了羞耻心,才会有志向、有气节,才能意志坚定,于贫富、得失、义利之间有所取舍,而不是任凭物欲驱遣。
五、单元习作——《漫画的启示》
1.选定漫画。在众多的漫画中选取一幅自己喜欢的、感想颇深的漫画作为本次习作的素材。
2.观察漫画。仔细观察漫画,看看漫画画的是什么内容。
3.思考启示。借助漫画的标题或简单的文字提示,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思考漫画的含义,写出自己的思考。
4.撰写习作。先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再写出获得的启示,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亚金配资-正规配资公司-无息外盘配资-最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